# 科研团队的最大瓶颈——导师

最近,某大学的研究生在暑期被通报批评,事情的原因是两名研一的学生午休的时候打游戏,被其他老师发现,然后被校方通报批评。

bottleneck-mentor-1

事情的具体原委大家可以去自己核实,并了解前后经过。但我想借这个事情来分析一下科研团队的管理,特别是团队的瓶颈到底是哪里。

# 关于科研团队的分享

科研团队一般都很喜欢分享的,也经常做各种学术分享。我们很多团队暑期很忙,一直忙着搞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既然是开会,无论质量,高低都是要分享点东西。

但放眼望去,我们很容易发现,大家都在分享自己的研究和创新,你很少会发现,哪个团队在分享他们如何做科研,如何带团队,如何提升效率。除了研飞ivySCI 的团队偶尔可以和大家分享如何提升文献研读和写作效率外,你很少发现有专门团队去分享如何提升效率的。

听别人最新的研究当然是有用的,能够促发自己的一些 idea。但idea 归 idea, 能不能做出来,或者谁先做出来就是另外一码事。

绝大多数的科研团队,其实没啥效率,都是蛮干,甚至都没有意识从哪些地方去提效,都是靠着几十年的直觉来做的。

我举个例子,比如 参考文献的校验,这是一个最不起眼的工作吧,但这个可以耗费一个 PHD 一个周末的时间,来校验每一条文献是否缺失 volume, issue 和 page.

bottleneck-mentor-2

但是如果你使用研飞的 Word/WPS 插件, 研飞会自动为我们校验缺失的字段。这样我们只需要到研飞的软件里去补充一下,参考文献便会自动刷新。两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可能 10 分钟就搞定了 100多条参考文献。

如果你不借助工具,那么这个学生就需要额外工作20个小时,被剥夺了休息时间,而他本来中午是可以打会游戏,或者周末和朋友聚个餐的。

诸如此类的案例举不胜举。

# 科研团队的瓶颈

所以一个科研团队最大的瓶颈是谁呢?没错,通常来说,是导师。

我们知道,现在理工科的团队非常辛苦,不仅暑期无休,甚至连周末和节假日都没有。当下都很卷,我不是说这样做一定不对,但我们扪心自问,你的团队在实验室里真的有产出吗?

大部分时候都没有产出,昏昏入睡,为什么?一来当然是超时工作太疲劳,另外一个是工作方法不入门,导致迟迟进入不了状态。

通过长时间高负荷的空转,很多人在短时间内就对科研失去了兴趣,所以后面的很多时间都是浪费了。

# 如何扭转胜局呢?

关键点是导师。

我之前邀请过一个老师来研飞的直播间分享他们的 workflow,非常的行云流水,整个团队在一个框架下工作,各司其责,信息共享,流动的很好,和企业界的工作方式几乎没有区别。

但我们很多导师除了科研本身,很少去思考,应该如何去提效, 提高整个团队的效率

比如学生找到了研飞这样的工具,但因为导师已经习惯了 Endnote, 所有人都还必须使用 Endnote. 使用 Endnote 就不可避免加重学生很多工作,比如文献的阅读,笔记和写作,很难统一起来。刚才我说的格式检查,当然肯定是没有的。

比如我们导师总是要和学生分享文献和笔记的。我们之前是怎么做的呢, 导师找个 PDF, 在上面做了一些标注,微信发给学生。但学生读了吗?不知道;学生有没有一些笔记也可以分享一下?不知道;

在研飞里,你只需要把学生加入到自己的一个共享项目里。你就可以一次把课题相关的项目都分享给学生,包括项目的笔记都可以分享出来。这些共享的笔记不仅可以是自己的笔记,也可以是已经毕业的学生做好的笔记,这样就实现了项目组信息的传承。

bottleneck-mentor-3

所以如果要想提升科研团队的效率,导师除了要有好的 idea, 努力申请基金之外,更重要更核心的是提升你和学生的效率,而不是苦干和蛮干。很多的导师非常辛苦,节假日午休,周末也不能陪家人和孩子。

实际上,如果让工作流畅通,信息共享畅通,我们的团队不用这么辛苦,该休息休息。在更宽松的氛围里,会更有想法。除了导师有想法,学生也有;除了导师能写文章,学生也可以。

一个团队一起工作,肯定是比自己一个人要快很多的。学生也学会了科研的方法,顺利毕业,而自己的团队可以在流水的兵里不断成长,踏上起飞之路。

研飞,致力于全面提升中国科研人的效率,协助你科研起飞。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研飞软件,开启免费的科研腾飞之旅。


Download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