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进组,怎么判断自己会不会分享文献?
知乎上有人提问:
刚加入课题组,导师一般会让读文献、总结文献,对于科研零基础小白,该怎样做好这一步?
刚加入课题组,导师都会让去读文献,做归纳总结。这确实是基础的一步,但该读哪些文献,怎样去读,归纳到什么程度,小白并不清楚。导师往往以为这是基础工作,不做引导,让小白一筹莫展。
的确,这在学术圈确实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老师以为学生都会,学生指望老师带领。
这种信息差让很多团队的管理依然停留在本能的阶段:老师不催,学生不做,学生不做,老师猛催,催了发现,学生不会。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一个好的导师的标准。
先来看看哪些导师是不太友好的:
无所谓,不关心。当你是小透明,甚至两个学期后,还还叫不出来你的名字,当你是空气;
喜欢看到你在实验室里耗着,喜欢要结果,至于怎么得到结果,不好意思,他不知道;
疯狂打压,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但怎么做才对,不说,自己悟。
我个人最欣赏的导师是让新手快速入门上手,适当激励,给研究生一种喜欢科研的感觉。相信自己确实能毕业,而不是整天恐吓。
实际生活中,这种导师其实也只是少数,好的导师或者正常的导师,大家一般都不会专门在媒体上锣鼓喧天地夸,但是如果遇到了一言难尽的老板,微信群里就会多了一个吐槽对象。
回到题主的问题,那总结文献要读到什么阶段,一篇文献要读到什么程度呢?
一个简单的原则是,你能明确地说出来,你读完文献后有什么收获。
其次,你还要自己能表达出来这种收获。不管是正向肯定的,或者是反向批判的,你能用文字或者口头表达出来,都是收获。
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能力水平下,总结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需要和你导师沟通后才能逐步提高。
但如果你确信你能表达出来,能说服自己,那就是你能总结的天花板。
你可以使用研飞 ivySCI 来帮助你阅读和总结文献。研飞提供的 AI 速读功能可以快速分析文章,提取文章结构,并回答你的提问。这样,当你有疑惑,或者对自己总结的观点不够自信时,可以通过向 AI 询问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新手需要更多的入门指导,逐步提高。在研飞 AI 的帮助下,您可以更深入地阅读文章。借助 AI 总结的内容,也可以为你提供很多参考,帮助你更好地组织语言。在你完成总结报告后,也可以使用研飞 AI 为你提供润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