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飞科研指南
管理
阅读
写作
AI助手
账户
引文格式
科研指南
  • Pad使用
  • 学术消息
官网
反馈
  • 语言
  • Languages
管理
阅读
写作
AI助手
账户
引文格式
科研指南
  • Pad使用
  • 学术消息
官网
反馈
  • 语言
  • Languages
  • 科研指南

    • 目录
    • Chapter 1: 学术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 论文类型
      • 什么是 DOI
      • 影响因子 IF
      • SCI 与核心期刊
      • JCR 分区与中科院分区
      • H-index 和学术大牛
    • Chapter 2: 学术诚信与出版伦理
      • 预警期刊与掠夺性期刊
      • 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
      • 会议论文可以再投期刊吗?
    • Chapter 3: 导师选择与团队建设
      • 通过论文选导师
      • 团队共享文献
      • 科研团队的瓶颈——导师
      • 你会主动找导师汇报科研进展吗
    • Chapter 4: 文献检索与管理
      • 新手使用知网须知
      • 找到英文文献
      • 免费获取文献 PDF
      • 解锁上锁的 PDF
      • 筛选出适合精读的文献
      • 用标签管理文献和笔记
    • Chapter 5: 文献阅读与笔记技巧
      • 如何高效地泛读?
      • 刚开始看文献如何做笔记?
      • 如何 Paraphrase?
      • 总结和分享重要的文献
      • 怎么判断自己会不会分享文献?
      • 不推荐在文献上手写笔记的原因
    • Chapter 6: 科研数据收集
      • 定性研究 vs. 定量研究
      • 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
      • 保证阅读和引用的文章的可信度
    • Chapter 7:研究问题的探索与选题
      • 寻找自己的研究问题
      • 论文选题标准
    • Chapter 8: 论文结构与写作技巧
      • 论文写作步骤
      • 如何写出一篇好的论文?
      • 如何写开题报告?
      • 如何起论文标题?
      • 如何写论文摘要?
      • 如何写论文引言?
      • 如何写文献综述?
      • 有效校对写好的文章
    • Chapter 9:参考文献指南汇总
      • 设置参考文献格式
      • APA介绍和易错点
      • 作者姓氏前的缩写: APA消歧
      • 确保附加材料的引文序号和正文一致
      • 如何在英文稿件中引用中文文献
    • Chapter 10:学术成果的展示
      • 读研期间就是要学会讲故事
      • 如何设计和汇报一张好的学术海报?
      • 如何准备论文答辩?
      • 论文投稿全流程
    • Chapter 11:科研心理健康指南
      • 如何调节科研心态?
      • 平衡科研与生活
      • 完成比完美更加重要
      • 科研里最忌讳哪些事情?
      • 读研期间如何保持精力旺盛?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 详解:影响因子高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 IF)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 1960 年代创立。它指某一期刊在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特定年份被引用的频率。

特别注意的是, IF 的商标目前被科睿唯安公司所拥有,他们会因为使用 IF 和影响因子的商标而起诉使用者,所以并不能随意使用。 在很多文献软件中或者期刊介绍中使用影响因子是可能被科睿唯安公司维权甚至起诉的。

具体计算方法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直观理解:

某一期刊A在2023年的影响因子为:

A于2021年、2022年刊发的所有论文在2023年的*被引次数之和*/A于2021年、2022年刊发的所有*论文数量之和*

比如,《研飞 科研指南》在 21 年、22 年一共发表了 100 篇文章,这 100 篇文章在 2023 年一共被引了 200 次,那么《研飞 科研指南》在 2023 年的影响因子即为:

200/100=2


在上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影响因子又可以分为复合影响因子与综合影响因子。

具体来说,复合影响因子包括硕博士论文、会议论文、期刊引用的次数计算,但是综合影响因子只包括期刊引用的次数计算。可以这样理解,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的分母是一样的,均为刊登的论文总数,而在分子上,复合影响因子要比综合影响因子多了硕博和会议文献的计算。所以在数值上,复合影响因子一般都要比综合影响因子要大,它统计的范围也更广。

由于复合影响因子的统计范围更广,计算出来的数据相对来说更有参考价值,所以在根据影响因子选择期刊的时候,我们大多数还是会看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的局限性

作为最经典的衡量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影响因子当然具有很多积极意义,比如作为JCR 分区的标准,作为期刊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并指导科研工作者选刊投稿等。但其局限性近来也越来越多地被科研界认识到。

统计时段存在争议

影响因子的算法要求计算两年内的引用情况,这个“引用窗口”的设定存在较大争议。为什么期刊文本只在发表后第二、三年度发生的引用,才对期刊“影响因子”产生有效贡献?一般情况下,论文发表后被引用会持续发生若干年。有些学科的论文,可能在两年内的引用只占两三成,所以设定“论文被引用主要发生在发表当年后的第二、第三年”的评判标准非常不科学。

正因如此,现在有了“5 年影响因子”的说法,即把两年的引用窗口扩展到 5 年,不过 5 年的时间同样不一定能反映出期刊的真实影响力。

不同学科影响因子缺乏可比性

不同主题领域的学科特性会使其在影响因子的比较中存在不公平性。具体来说,不同学科的期刊引用率差异很大,生物、医学等领域在研究时需要相互印证,所以引用就多,影响因子就高。反之,工程类学科、数学、人文学科等在研究时需要的引用少,相应的期刊影响因子就低。

此外,综述性期刊的引用率往往高于研究性期刊,因此也不能简单地比较不同类型期刊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会被人为操控

由于目前主要以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期刊质量和论文的学术水平,这必然促使有人为因素对影响因子体系进行干扰。

想要增大期刊的影响因子,就要从增大分子,减小分母两方面入手。一般来说,增大分子的手段被使用得比较频繁:

编辑部为了在短期内追求影响因子的提高,会刻意要求作者引用本刊已发表的文献,有的期刊甚至要求其数量必须达到多少才能够被录用。这使论文中的许多参考文献纯粹是为了引用而引用。

或者,几家同类期刊为了提高本刊的他引率而互相结成同盟,规定作者在投稿或对稿件做修改时必须引用同盟期刊的相关文献,以此来相互提高他引率。

再或者,期刊刊发大量的综述性文章,并引用该刊以往刊发的很多文章,刻意减少低引用文章比例。

如果想要做到减小分母的效果,同样有相应的手段:

编辑部会刊发不会被算进计算公式中的分母的文章,即被一些文献检索机构视为不可引用的文章,如新闻报道、通信等。但是这些文章又会引用该刊已发表的一些文献,这些引用会被算进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的分母中去。

种种原因,导致影响因子被人为操控的可能性很大,其真实的影响力以及价值就要被打个问号了。


download-page

Prev
什么是 DOI
Next
SCI 与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