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飞科研指南
管理
阅读
写作
AI助手
账户
引文格式
科研指南
  • Pad使用
  • 学术消息
官网
反馈
  • 语言
  • Languages
管理
阅读
写作
AI助手
账户
引文格式
科研指南
  • Pad使用
  • 学术消息
官网
反馈
  • 语言
  • Languages
  • 科研指南

    • 目录
    • Chapter 1: 学术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 论文类型
      • 什么是 DOI
      • 影响因子 IF
      • SCI 与核心期刊
      • JCR 分区与中科院分区
      • H-index 和学术大牛
    • Chapter 2: 学术诚信与出版伦理
      • 预警期刊与掠夺性期刊
      • 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
      • 会议论文可以再投期刊吗?
    • Chapter 3: 导师选择与团队建设
      • 通过论文选导师
      • 团队共享文献
      • 科研团队的瓶颈——导师
      • 你会主动找导师汇报科研进展吗
    • Chapter 4: 文献检索与管理
      • 新手使用知网须知
      • 找到英文文献
      • 免费获取文献 PDF
      • 解锁上锁的 PDF
      • 筛选出适合精读的文献
      • 用标签管理文献和笔记
    • Chapter 5: 文献阅读与笔记技巧
      • 如何高效地泛读?
      • 刚开始看文献如何做笔记?
      • 如何 Paraphrase?
      • 总结和分享重要的文献
      • 怎么判断自己会不会分享文献?
      • 不推荐在文献上手写笔记的原因
    • Chapter 6: 科研数据收集
      • 定性研究 vs. 定量研究
      • 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
      • 保证阅读和引用的文章的可信度
    • Chapter 7:研究问题的探索与选题
      • 寻找自己的研究问题
      • 论文选题标准
    • Chapter 8: 论文结构与写作技巧
      • 论文写作步骤
      • 如何写出一篇好的论文?
      • 如何写开题报告?
      • 如何起论文标题?
      • 如何写论文摘要?
      • 如何写论文引言?
      • 如何写文献综述?
      • 有效校对写好的文章
    • Chapter 9:参考文献指南汇总
      • 设置参考文献格式
      • APA介绍和易错点
      • 作者姓氏前的缩写: APA消歧
      • 确保附加材料的引文序号和正文一致
      • 如何在英文稿件中引用中文文献
    • Chapter 10:学术成果的展示
      • 读研期间就是要学会讲故事
      • 如何设计和汇报一张好的学术海报?
      • 如何准备论文答辩?
      • 论文投稿全流程
    • Chapter 11:科研心理健康指南
      • 如何调节科研心态?
      • 平衡科研与生活
      • 完成比完美更加重要
      • 科研里最忌讳哪些事情?
      • 读研期间如何保持精力旺盛?

SCI 从投稿到接收,论文投稿全过程

对于第一次投稿的人来说,冗长的等待投稿过程通常会让人崩溃。在投稿之前,对于这个过程做一些详细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在这篇文章里具体来聊聊投稿的过程,特别是“行业黑话”和术语缩写,帮助你在看别人提交的经验分享时候知道大概有个预期。 下图是 Wiley 官网提供的投稿流程图,供大家参考。

Wiley

下面是投稿过程的阶段介绍:

0. 投稿前准备

投稿前,一般我们当然需要挑选多个期刊做个准备。基本上来说,一投就中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所以你在一棵树上吊死,那么树可能会断。

挑选期刊是个技术活。 很多人挑选期刊的方法就是导师和同门的推荐。 如果你们团队产出丰富,和期刊打交道经验多,那么这是很好的。 说明你们在这个领域已经积攒了很多经验。 但是很多人不是,他们团队常年就投一两个刊,而且质量还一般。 类似这种,就值得好好挑选一下期刊。

挑选期刊首先是考虑内容是否匹配,否则很容易被期刊编辑 Desk Reject (也就是编辑直接拒绝)。接下来大部分人首先要考虑的是你能不能负担起经费,毕竟动辄几千美金。 然后就是看期刊是否符合自己的晋升/毕业要求, 再然后就是越快越好,影响因子越高越好。

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后,研飞 ivySCI 推出了智能选刊助手。 只要输入你拟投稿的论文标题或者摘要,我们即可帮你匹配出合适的期刊。 我们推荐的期刊充分考虑了以上的因素,既包括专业的期刊,也包括综合性期刊(比如 Science, Plos One, Nature Communication)。 按照我们推荐的顺序逐个挑选和评估合适的期刊,加强你对期刊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提升投稿命中率。

在投稿之前,对你要投的刊加强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推荐页面上会直接链接到期刊页面, 你也可以去小红书等平台上搜搜看。 如果你在投稿中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到本文的最后,加入我们的 Accept 群,向前辈学习和提问。

1. 作者投稿(Submission by Authors)

作者通过期刊官网的在线投稿系统提交稿件。投稿时需要提交:

  1. 论文正文
  2. 图表
  3. 补充材料(如必要)

投稿完成后,系统会生成一个稿件ID(Manuscript ID),发送到你的邮箱。

正式提交稿件前的检查清单:

  1. 稿件格式是否符合要求
  2. 参考文献格式是否正确
  3. 查重要求是否满足
  4. 通讯作者的确认是否完成(每个通讯作者都要单独确认,邮箱需要能接收到邮件)
  5. 作者排序是否确认(投稿时就应该确定,避免后期修改)

2. 编辑初审(Editorial Screening)

期刊编辑(Editor-in-Chief 或 Associate Editor)会对稿件进行初步检查,评估以下方面:

  1. 是否符合期刊范围(Scope)
  2. 论文结构和语言质量
  3. 是否存在明显的科学错误或伦理问题

如果稿件不符合期刊要求,可能会在此阶段直接被拒绝(Desk Reject)。这个阶段被拒绝的好处是速度一般比较快,不要等待很久的时间。通常来说是稿件不符合期刊范围,也有可能是写作质量太差。无论如何,被拒说明我们前期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例如选择了错误的期刊。

这个阶段可能出现的提示有"With editor"、"AE invited"或"Awaiting Admin Processing"。这个阶段可能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

3. 选择审稿人(Reviewer Selection)

如果稿件通过初审,编辑会邀请领域内的专家作为审稿人(通常是 2-3 人)。审稿人会根据论文主题和编辑的判断选择,可能会参考作者推荐或反对的名单。

现在的期刊太多,每年的文章太多,导致审稿人不够用。所以也并不是四区的期刊审稿就比一区和二区快,如果你发现你投的期刊长时间停留在这个阶段,那么说明这个期刊找不到审稿人。说实话,编辑比你还着急,毕竟你还没付费。

现在有些四区的期刊在这个阶段要停留 2-3个月才能勉强找到一个倒霉蛋来给你审稿。所以如果你成功发表了文章,也还能勉强抽出点时间出来,不妨接受一下审稿申请,现在很多的出版都是卡在这里了。

4. 同行评审(Peer Review)

审稿人对论文进行详细评审,提供以下反馈:

  1. 对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创新性的评价
  2. 数据是否支持结论
  3. 研究设计是否合理
  4. 文献综述是否充分
  5. 表达是否清晰

每位审稿人通常会给出以下建议之一:

  1. 接收(Accept)
  2. 小修(Minor Revision)
  3. 大修(Major Revision)
  4. 拒稿(Reject)

这通常是非常冗长的等待,你的稿件大部分时间是卡在这里。这个阶段很多时候需要 3-6个月甚至更长。这并不是说,审稿人真的要花这么多时间为你审稿,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或者太累。审稿因为是没有费用的,纯义务劳动,所以工作的优先级非常低。他们往往忘记了还有这个事情,需要等编辑来催。

如果遇到类似圣诞节、新年、开学、研究生面试、基金申请等等特殊日期,审稿的时间可能会大大延长。审稿人通常花费1个下午或者晚上阅读你的文章,然后一般额外的几个小时做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这里面,我们重点介绍小修和大修: 大修和小修对比

大修的特点:

  1. 需要对论文内容进行较大幅度的修改
  2. 涉及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结论、结构等核心内容
  3. 常见要求:
    • 数据不足:需要补充实验或收集更多数据
    • 研究设计有缺陷:需要重新设计实验或说明方法
    • 结论过于主观:需要用数据和分析进一步支持结论
  4. 一般收到大修,通常意味着需要很长时间再改、修改范围很大、而且需要重新给审稿人 Review
  5. 但收到大修,稿件被接收的可能性依然很高

小修的特点:

  1. 需要对论文内容进行较小的修改
  2. 通常是技术性或语言上的调整,不涉及核心研究内容
  3. 常见要求:
    • 改进图表的清晰度或格式
    • 补充实验方法的细节描述
    • 修正拼写、语法、术语或格式问题
    • 对某些文献引用进行补充或更新
    • 澄清审稿人提出的某些细节问题
  4. 收到小修后,基本可以确认稿件会被接收
  5. 只要耐心按照审稿人要求修改某些细节部分,并尽快提交

5. 编辑决策(Editorial Decision)

编辑根据审稿人意见做出决策,可能包括:

  1. 直接接收
  2. 要求作者进行小修或大修后重新提交
  3. 拒稿,但鼓励作者修改后重新投稿(Resubmit)

编辑的决策通常伴随审稿人意见一并发给作者。

6. 作者修稿(Revision by Authors)

作者根据审稿人和编辑的意见修改稿件,并提交:

  1. 修订稿
  2. 修改说明(Response to Reviewers),详细解释如何回应每条意见

无论是大修或者小修,回复审稿人意见都是很有技术的。前面说过,审稿人的工作是义务的,所以务必客气(至于是否需要跪舔,看你的倾向,一般没必要)。

在回复审稿人意见的时候,非常考究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你可能有地方是不想改或者不能改的,我们要为自己的观点有艺术的 Fight。如果你对你的语言不够自信,不妨多借助 AI,让 AI 为你润色语句,做到客气但有效。

研飞的 AI 提供了自由对话功能,你可以直接将你的要求发给 AI,AI 可以为你提供详细的回复方式。当然,最终能否满足审稿人要求,更多的还是看你的数据和文章,而不仅仅是语言。 回复审稿人

7. 再评审(Secondary Review)

修改后的稿件处理方式:

  1. 可能会被送回原审稿人
  2. 由编辑直接评估
  3. 如果问题较小,可能不需要再评审

8. 最终决策(Final Decision)

  1. 编辑根据修订稿和评审反馈做出最终决定
  2. 如果稿件被接收,作者会收到接收通知(Acceptance Letter)

9. 校稿和出版(Proofreading and Publication)

最后阶段的工作:

  1. 接收的稿件进入排版和校对阶段
  2. 作者检查校样(Proof),确认无误后返回给期刊
  3. 最终论文发表方式:
    • 在线预发表(Online First)
    • 正式出版(正式期刊卷号和期号)

到此为止,你的文章就算顺利发表了。这个过程通常持续 6个星期到60个星期,这取决于各种因素。同一本期刊也差异很大,过去的经验也可能不够用。所以保持足够的耐心是非常重要的,干着急并不能加快发表进程。

在等待期间,你可以继续写你的下一篇文章或者为此寻找灵感。我们有一个 Accept 群,提供投稿相关的一些自助服务。如果你正在投稿,或者有投稿经验分享,可以申请加入到我们群里。注意到这不是一个水群,并且空间有限,所以如果没有需要请不要浪费名额。

进群的方式是关注公众号研飞ivySCI 科研指南后回复 Accept。

论文投稿术语缩写

论文投稿领域内,为了方便交流,大家会用一些缩写来代替常见的说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缩写:

  • MS (Manuscript) - 稿件:指作者提交的论文或研究稿件。
  • DIP (Decision in Process) - 决策处理中:表示稿件当前正在审稿决策阶段,尚未最终确定结果。
  • DS (Decision Sent) - 决策已发送
  • RRC (Required Reviews Completed) - 所需审稿完成:所有必需的审稿意见已收到,审稿过程已经完成。
  • UR (Under Review) - 正在审稿中:稿件已提交并正在接受审稿。
  • NRE (No Review Needed) - 不需要审稿
  • TR (Technical Review) - 技术审查
  • TS (Technical Support) - 技术支持
  • WE (With Editor) - 与编辑处理:稿件当前在编辑手中,可能在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或决策。
  • EIC (Editors in Chief) - 主编:期刊的主编辑,负责最终的决策权和对期刊整体运作的管理。主编有时可以授权或代表其他编辑处理某些任务。
  • AE (Associate Editor) - 副编辑:负责稿件的初步审阅和评估,协调审稿过程,并向主编建议决策。副编辑在审稿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 GE (Guest Editor) - 特邀编辑:通常是在特定专题期刊或专刊中,负责协调和管理与专题相关的稿件审稿工作。工作职责与副编辑类似,但通常是为特定主题或领域而设立的。
  • ADM (Administrator) - 执行编辑/管理编辑:负责期刊的日常管理和行政事务,包括稿件处理流程、系统管理等。执行编辑在期刊编辑部中扮演重要的管理角色。

希望你能在我们的帮助下发出属于自己的第一篇 SCI!加油!

Prev
如何准备论文答辩?